很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,感受如是,性格如是,能力如是,如何尊重多元及給予更多的關注角度,而不是成績一元論!~那些「為你好」的思緒,也成了兩面刀,一是督促,一是傷害。那些winner,接受了大家的掌聲,一同分享榮耀的同時;另一個角落,那些傷,將由誰來補心底的破和痛?
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劇「女王的教室」?

今天同事分享一個新案要轉學,在與新學校的導師接洽時發現,她在教室裡利用一排排的座位做能力分座位,第一排的是成績最差的,依此類推。

教育部明文規定不能「能力分班」,我只能說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若沒人出聲哭鬧,就不會有人正視這樣作法,是否妥當。

而面對花蓮的教育及文化生態,唯有讀書高的一元價值,我推想,有許多家長該會覺得這名導師「十分用心」,用了比較法,可以用榮譽感或羞愧感來激勵孩子努力向學。

我相信人是複雜的,除了榮譽感及羞愧感之外,一定還有很多影響人格發展、學習成效、興趣嗜好等因素,單就小考及月考成績來做分類,侷限了孩子多元發展的可能,歸責於自己很笨?我是差勁的?我功課不好,所以低人一等?因為我坐第一排,有許多同學都不和我當好朋友了?老師對我的不理想功課和較緩慢的學習力,是否還有耐心與關愛?等負向思維。

除此之外,每個人的學習能力、家庭環境、老師授課方式、學習基礎、家長管教態度....等,都或大或小的影響著孩子們的發展樣貌,在排座位的同時,老師是否細緻的也考量到這些因素了呢?

另外,學校本來就是個小社會的縮影,但要更早的讓孩子體悟成績階級、能力分類等待遇不同的殘酷環境,老師的考量是什麼?看到數字的上揚與落下,從全校最差的班級定位中脫身?是為了孩子好?還是想要重拾「名師」的美名,或是當個普通導師的安全範圍?

我會想問:「為什麼社會新聞總不時重復播放著,許多罪犯手法更加兇殘的擔憂與現況。」問題出在哪呢?值得好好思考一下。

也許你會問,若我是那個班導師,我會怎麼做?

我首先要承認,我不是萬能的天神,我何德何能可以把人類做分類,我喜歡平和與歡樂的環境,也許我會成立「讀書小組」,讓班上同學有機會學習互助與教學相長,在更友善的環境中,塑造一種潛移默化的風氣與氛圍。我會拚了命的去找到孩子的生命亮點,努力讚美與大家互相討論,用個人及全班的力量去hold住大部份孩子的心神,進而更肯定自己,再來能欣賞他人及提供他人協助,以培養出更健康的全人格發展。

競爭是在所難免的,若能營造出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,那才是高招!

我不是萬能的,我很愛想像,我多半只能紙上談兵,也許真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我也會有很多無力與習得無助,但,我期待社會是可以容納更多更美的舞動人生姿態,願這個社會與世界,能一天比一天友善與合諧。







<<F I N>>  (小實驗:看完的人,請!阿利阿兜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馬行空古咕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